2019年全国两会,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为人大代表,带来一份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马化腾认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全新的大领域,有很多想像空间。互联网将全面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并对其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可以形成极其丰富的全新场景,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互联网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和技术条件,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马化腾说,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公司要作为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助手”,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为世界冠军。
“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我们将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马化腾说。
早在2018年的9月30日,腾讯宣布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开始向产业互联网挺进。一年过去了,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
产业互联网一周年,腾讯成果丰硕
腾讯互联网业务20年,中国互联网20年,一直坐享的人口流量红利终于走到尽头,连微信活跃用户数都在今年停止了增长。所有公司都不得不从粗放的外部规模增长,走向在内部用技术管理提升自己能力,来寻求增量。
尽管外界对腾讯有没有“To B基因”充满了质疑,但是腾讯在企业服务这个业务上不能退,这代表的是未来十年的增长。
这种决心从马化腾的公开日程表就能可见一斑:6月,马化腾在沈阳,跟辽宁政府达成合作;8月,马化腾去了长沙,拿下长沙城市大脑项目;10月,马化腾出现在云南……马化腾每到一个城市,腾讯就会多一个政府项目。一位腾讯高管曾在内部会议上透露:“每个总办成员都认领了对接政企客户的任务。”
11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腾讯Q3季度营收达人民币972.36亿元(137.4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包括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业务在内的2B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7.52%,基本实现了对游戏业务的追平,而且在增长速度方面也呈现出更快的趋势。
这个转变,完全符合一年前,马化腾在腾讯员工大会上关于产业化联网转型的论述。当时马化腾指出,腾讯组织架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促使企业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而这个转型的关键,就是实现2B业务的快速增长。
产业互联网大势已至
看到未来大趋势在向企业服务走的,不止是腾讯。即使是未宣布全力向To B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也正在加强这一方向的业务布局。
据了解,字节跳动旗下的企业IM飞书(Lark)近期正在国内密切接触一批SaaS厂商与渠道商,考虑加速国内业务扩展节奏。以“铁血”著称的华为,不仅放言华为公有云“三年超过阿里云”,并在过去两年对云业务三次动刀,目前华为云已经升级为“Cloud&AI”一级事业部。今年2月,京东对外发布2019年企业业务战略,重点推进智能采购综合解决方案,涵盖与企业采购所有有关入口,包括ERP、内部OA系统、HR采购系统、以及企业物资采购系统、制造业工业品采购入口等。
中国科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快产业互联网布局步伐,在与多方企业寻求战略合作的同时不断推出行业领先的云产品;同时,以Microsoft、Salesforce、IBM等为代表的深扎产业互联网方向的国际科技巨头企业争相进军中国市场。2019年的“两会”,产业互联网也成为焦点。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产业互联网大势已至;政府转型、产业升级、金融创新以及5G、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的趋势,都在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产业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这是一件道阻且长的“苦差事”
“互联网可以被用来改造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业本质上都会向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方向演化。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深度观察者和参与者,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湖畔大学前教育长曾鸣,曾这样形容产业互联网。
在曾鸣眼里,短期内互联网技术依然无法迎来大爆发,用已有技术改造每一个值得被重构的传统产业,是一件具备创造力的“苦差事”。虽然互联网加传统产业的概念早已老生常谈,但显然这件事的难度在过去被低估了。失败的经验表明,二者的结合不能仅靠简单的相加,这样的改造往往浮于表面,泛泛而终。
“辛苦的事情,举个例子,不把一个垂直整合的供应链重构打散,重构成一个开放协同的供应平台,任何一个行业的转型都是瞎扯。电子商务里供应链的改造,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有这么多环节,哪些行业经验或者哪些互联网技术能用,哪些不能用,没有三五年根本熬不出来。”
随着C端流量见顶,曾鸣也说“下沉是最后一次爆发”,对于互联网的头部企业来说,向B端发力、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出现在中国市场,事实上,早在数十年前,美国To
C的科技巨头就已经开始了To B的转型之旅。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竞争对手的崛起,一贯在PC业务上一骑绝尘的IBM开始收入下跌,在1994年底,累计亏损达150亿美元。为挽救公司,IBM开始向企业服务转型,并在此后数年逐渐剥离个人业务、收购企业服务业务。截至2009年,在IBM的利润中已有超过80%来自企业级服务。
IBM、微软、亚马逊、谷歌……诸多海外科技巨头的经历证明,如果To
B业务发展顺利,必将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独挑大梁,稳稳成为营收或利润的重要来源——例如亚马逊的云计算AWS,在最近数年,为公司贡献的营业利润均超过50%。
只是,海外科技企业的B端转型,经历了漫长过程。亚马逊的云计算AWS,从2002年首次推出开始,直到2014年,其营收的具体情况仍未出现在财报中。不过,在AWS的营收及利润终于出现在财报中后,它立刻成为了亚马逊最有希望的支柱业务:不仅在利润方面贡献突出,而且从2015年至2018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其他业务,2018年,当线上服务的同比增速已经下滑至14%时,AWS仍拥有47%的增速。
产业互联网,注定是一条漫长的赛道,即便是成绩单看起来还不错的腾讯,尽管B端转型确有成效,但由于基数过小,并未能弥补其他业务的增速下滑。对于刚刚迈入B端赛道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距离做出成绩、形成市场规模,仍道阻且长。做好长跑的准备,是非常必需的。
这并不是互联网巨头的“独唱”
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已经相继往产业互联网扎堆,这个赛道是不是只能他们做主角呢?笔者认为非也。
“消费互联网”创造价值的方式,通常是在多个行业的一个环节实现广度连接,以电商为例,它是在多个行业,从卖家到买家这一个环节,实现广度连接。而“产业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在一个垂直行业的多个环节实现深度连接。核心关键词有三个:一个行业、多个环节、深度连接。
这一发展路径,是一批批创业者试错趟出来的。第一批杀入产业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有的惯性的采用了消费互联网的打法,只覆盖行业的一个环节,通过补贴等方式做大GMV。这是典型的用“消费互联网”的模式来做“产业互联网”,因为做得太薄,上下游一挤压,就难以生存了。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互联网创业者们,开始在多个环节构建连接,做深做重,在产业链里获取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影响和重塑整个产业链。
比如手机全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千机网,面向手机产业价值链的参与者提供从手机零售、到维修服务、回收、二手机销售等后服务市场,以及运营商服务、周边配件等附加服务。千机网通过“连接+赋能”,将手机产业价值链的所有参与者连接在一起,并将他们各自的核心资源与能力要素进行重组,实现“线上+线下”全融合,“产品+服务”一体化,更形成一个产业新生态,得以用更高效、更便利、更实惠与无缝的服务,来满足用户在使用手机全生命周期中的服务需求链。
曾鸣也曾说过,“对于产业互联网,深度的行业经验变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很可能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是只有互联网经验的人,也不是只有传统行业经验,也不是所谓的传统企业的转型,很可能是有这两类基因的团队,他们经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最终形成一批新的创业企业力量。”
产业互联网的上述模式特征,决定了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领域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为做深做重的打法离不开深度的行业理解和资源,离不开连接和维护每一个产业价值链参与者这样的脏活累活。
回到2016年的那场论坛上,当马化腾谈及对产业互联网的顾虑时,他说,“企业级市场的发展速度会很慢,慢工出细活,不是消费市场的热潮吹出来的。”
产业互联网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站在2019年的时间节点上,或许还言之过早。但若将时间线拉长至三五年、乃至十年,今天发力产业互联网的诸多企业中,必将再出现几个“B端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