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2C到to China Copy 移动互联网变更几何
2015-04-25 14:05:53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走了一条C2C(Copy to China)的路,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应用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它的影子,在“微创新”这样的外衣下,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最近正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C2C很难奏效,同时海外产品开始向中国同行取经,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玩家们获得了逆袭的机会。
2CC现象的兴起
Facebook最近推出Hello功能对国内软件搜狗号码通进行了不少模仿,让我想到一个词“2CC”即to China Copy。Facebook是人人网在彼岸的影子,是腾讯的对标对象。最近它有些黔驴技穷:先是Messenger上线了类似于微信支付的好友间转账功能,这两天又开始测试名为Hello的“手机来电助手”。该应用仅限于Android系统,包括拨号、来电黑名单、来电者信息显示、搜索商家电话并一键拨号等功能,与搜狗号码通为代表的号码助手功能颇为相似。未来或许还会加入基于云端号码库的骚扰智能拦截功能,以及电话生活黄页。
中国特色的互联网+
去过硅谷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O2O、到家服务概念并没有中国这么火爆,“互联网+”这个中国创造的概念在美国根本没有。因为Uber和AriBnb而在美国流行的分享经济概念,只是匹配模式算不上一个产业,它的目的还是为O2O服务。
总之,“互联网+”是只属于中国的市场红利,尤其是在政府将之当做一项战略进行推进之后。而“互联网+”在中国受热捧,很大程度是因为传统产业的不成熟,改进空间巨大。PC不成熟让没有电脑的人有机会通过廉价简单的智能手机上网,信用卡不成熟让手机支付更容易推行,餐饮服务营销不充足、服务不及格让它们视互联网如救世主。在美国PC、信用卡、生活服务这些行业发展已相当成熟,反而缺乏“互联网+”发展的土壤。
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力增强的本质原因:“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开展,吸引海量创业者涌入,大家绞尽脑汁Think Different并且执行出来,进而创造各种各样的模式、产品和功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业态,其中一些,在海外市场有被复制的可能。
资本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opy 2 China盛行几十年有一个关键原因是,互联网中心在美国,它的驱动力资本同样在美国。中国互联网稍微大规模的融资几乎都有海外VC参与或主导,互联网公司上市更是几乎等同于赴美上市。这带来两个影响:资本驱动创业和创新,资本在美国,创业和创新更可能在硅谷发生,带来被Copy的可能。
中国创业者要想获得美国资本亲睐,不论是融资还是上市都要包装成“中国的XXX”,比如中国的Ebay、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Twitter,讲美国投资者能听懂的“人话”,这给Copy带来必要。
年轻一代站在舞台中央
去年一度被炒的很热的90后创业,出了几个明星创业者,他们做的事情,成人用品、超级课程表,都是地道的中国原创,对于90后创业的鼓吹被一些人认为是炒作,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年轻人正在崛起,作为消费者,80、90后成为中坚用户群;作为生产者,曾经的年轻人成为大企业的骨干员工以及主流创业群体。
年轻一代与李彦宏、马化腾和马云为代表的60、70后互联网创业精英们已经相隔一代,这对文化或者说精神层面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一代有完全不同的三观、消费理念和精神物质诉求,其中关键一点便是与众不同,想要不一样的东西,反感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贾跃亭在乐视发布超级手机造势时的公开信被许多人批评,因为侮辱了苹果以及存在逻辑矛盾。但其中一个观点却值得转述:“90后的前卫消费者已经不再靠iPhone来提高身份感,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流淌着互联网开放、自由、分享的血液。你可以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但不可以指点我的生活。”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创新的要求。
硬件界的抄袭可以通过专利进行打击防范,乔布斯生前对“抄袭”便是零容忍,与魅族等企业还因为外观问题展开过非常认真的专利诉讼,一度导致后者产品停售。不过,互联网应用却很难对外观、功能和模式申请专利。
微分销小编叨一叨:因此,就算有海外公司复制了中国的某个产品,也没什么办法将其阻止,而这将推动中国“土鳖”努力全球化,在别人抄袭自己之前走出去。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国际化上纷纷折戟,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有不少成功案例,猎豹、UC、GO……这些正在被海外巨头学习的工具主动去谋求国际化的机会。